基于想象构建伟大“筑梦工程” ——文传学院荀陶老师与他的《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指导》课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12-23浏览次数:0

荀陶,现为文传学院教育学教研室专职教师,本学期主讲《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指导》课程。

课程内容:第五章《角色游戏》

主要任务:认识角色游戏活动的特点,了解角色区的环境创设,掌握角色游戏活动组织与指导方法。角色游戏是幼儿园区域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以魔方盒想想,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是学前期儿童最主要、最典型的游戏活动类型。

122日第3节在H214教室,为23教专2班教授《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指导》课程。“角色游戏”的开展,是幼儿对自己所熟悉生活的模仿,而作为“象征性游戏”的展开,其突出特征就是激发幼儿“想象’思维的发展。而对“想象”思维的呵护,一定关乎于人的“创造”能力的培育,同时也可以促进幼儿人格的社会化发展,这涉及建构未来中国人的“品质”问题。荀陶老师用循循善诱的语言,激发学生对“象征性游戏”的主题开发;用温柔敦厚的赤子之心,打开了学生对幼儿精神世界平等相视的目光。当你可以看到幼儿那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时,你就与他们拥有了共同的记忆,这样你就可以融入他们的世界,创造共同的梦想。荀陶老师告诫自己的学生,学前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游戏”的过程,就是中国的伟大“筑梦工程”,其意远矣。

课程开始阶段,荀老师从角色游戏的特点与结构出发,微观剖析角色游戏与表演游戏、建构游戏的异同,并通过角色游戏的独特特征揭示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要素。随着教学的深入,荀老师围绕角色游戏的象征性特点,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体会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启发学生思考在角色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象征性思维,并结合当前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国家所需的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荀老师的课堂充满活力与感染力,通过师生间不断的对话交流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起科学的儿童观、游戏观、教育观。这种启发性与互动性兼备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身上肩负时代使命与伟大责任。

(文/图 谷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