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审美态度 建构文明生活 ——文传学院教师马世博及其《大学语文与经典阅读》教学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12-23浏览次数:0

马世博,助教,文传学院文学教研室教师,本学期授课内容为2024级翻译12班《大学语文与经典阅读》课程。

课程内容:朱光潜《我们对一棵古树的三种态度》

主要任务:与学生共同探究审美态度的“非功利主义”特点,揭示美的本质就是建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符合人性发展的理想关系的价值体系。

一、充分运用教材,培养学生讲读能力

马世博老师在讲授《我们对一棵古树的三种态度》中,重难点突出,注重学生对“讲读”能力的培养。在“润物细无声”的和谐“沟通”中,不断确定学生理解的差异性,及时修正教学的针对性。

马老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树在文化、生态和历史三个维度上的价值。他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揭示了三种态度,包括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美感的态度。课堂上,马老师还特别强调了对古树保护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意识到保护自然遗产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马老师不仅传授了知识,更激发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热情和责任感。

二、跨文化视野对话,追求传统美学思想认知

马老师注重跨文化视野下的“历史对话”,追求学生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认知,她揭示了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人生美学追求;她传达中国人注重内在品质的构建,追求“君子”的现实存在状态。

马老师强调,通过跨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她认为,传统美学思想不仅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活生生的现实指导。在她的课堂上,学生被鼓励去探索儒家思想如何影响现代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通过深入分析古代文献和哲学思想,学生们能够领会到“中庸之道”的平衡之美,以及“仁爱”与“礼”的社会价值。马老师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传统美学思想融入到当代社会中,使之成为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积极力量。

三、理解“美”的涵义,建构人类文明生活

马世博老师一直在向学生传达,美是建构人类文明生活最理想的方向。通过艺术和审美的教育,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创造能力。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无论是自然界的山川湖海,还是人文社会中的艺术作品,亦或是日常用品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能够培养出对美的敏感度和欣赏力,进而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品质。

四、总结

在课堂中,在对朱光潜《我们对一棵古树的三种态度》的阅读过程中,马世博老师与学生共同探究审美态度的“非功利主义”特点,揭示美的本质就是建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符合人性发展的理想关系的价值体系。马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变化,让学生理解审美态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演变。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美的不同理解和体验,从而在交流中深化对非功利主义美学的认识。

(文/图 谷陈梦)